俗稱「拗柴」的腳踝扭傷,屬於常見的軟組織損傷。一旦拗柴,普遍會聯想到以「冰敷」應急處理,以圖盡早抑制患處腫脹及發炎。不過,冰敷可能阻礙血液循環,減慢傷肢整體復原進度。近年在物理治療層面上,提倡採用一項處理軟組織損傷的新原則,名為「P.E.A.C.E & L.O.V.E」,每個英文字代表不同的處理程序,當中再無冰敷的建議。以下介紹如何運用「愛與和平」,循序漸進治理軟組織損傷。
撰文:醫善同行醫學顧問、註冊物理治療師陳以立
日常生活當中,無論是上班、上學及運動,都有機會引致肌肉及韌帶受傷(包括扭傷及拉傷等等),是為軟組織損傷(Soft tissue injury)。面對上述損傷,如果病情輕微,以往有一項名為「P.R.I.C.E」的治理程序,主張以保護(Protection)、休息(Rest)、冷敷(Ice)、加壓(Compression)及抬高(Elevation)等5大方式,應急處理傷肢。
然而,近年有醫學文獻發現軟組織損傷後的發炎反應,原來有助於修復受損的軟組織。如果用冰敷方法,有機會過度抑制炎症,反而可能減緩了患者整體復元的進度。於是,「P.E.A.C.E & L.O.V.E」處理軟組織損傷的治理程序,於2019年開始備受關注。「P.E.A.C.E 」的應用時間是受傷後的3至5日,屬於緊急處理;而「L.O.V.E」則建議於其後的復原期應用。
「P.E.A.C.E 」的5個字母,同樣分指5項處理程序:
「P」:保護(Protection)。患者受傷後應立即保護傷肢,減少不必要活動,以免再次受傷,加重傷勢
「E」:抬高傷肢(Elevate),盡量將傷肢抬高至高於心臟部位,減緩腫脹
「A」:避免使用抗炎藥物(Avoid anti inflammatory modalities )。對於病情輕微的患者,會優先建議採用非抗炎藥物止痛,傷勢轉差或有需要才採用抗炎藥物消炎
「C」:加壓(Compression),為傷肢進行適度包紮,施加適當的壓力,控制傷勢「E」:教育(Education),向傷者灌輸管理及護理傷勢的知識
至於「L.O.V.E」則指:
「L」:回復負載(Loading),安排傷者透過適度運動,恢復活動能力,強化患處周邊肌肉,避免肌肉因長期休息而流失。
「O」:保持樂觀心態(Optimism),有助更快復元。
「V」:促進患處新生血管(Vascularisation),透過鼓勵傷者以運動將帶氧血液及營養送到患處,加速恢復進度。
「E」:運動(Exercise),透過指導傷者持續進行針對不同部位的運動,鍛練肌肉,減低傷患復發。
以拗柴病例說明之。一位30歲男傷者打籃球時跳起投籃,結果落地時拗柴,同時聽到三下「啪」的聲響,隨即難以行走,出入都需要別人攙扶。在「P.E.A.C.E 」的程序下,應急處理傷肢及求診骨科後,被診斷為腳踝扭傷,腳踭側邊三條韌帶斷裂,但所幸沒有骨折。
其後對方獲轉介下接受物理治療,筆者隨即對這位步入復元期的傷者,應用了「L.O.V.E」處理程序。因應傷者的傷勢主要集中於腳踝,於是為他安排其他部位如臀部、大腿及髖關節的運動(例如拱橋及抬腿運動),強化傷處以外的周邊肌肉,成功協助傷者迅速恢復活動力。其實軟組織損傷可謂十分常見,但要留意每位傷者的傷勢不盡相同。一旦不幸受傷,建議適時求醫,有需要再經轉介接受物理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