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年絕對是食指大動的時候。享受佳餚的時候,大家有否想過食慾從何而來?為何總是感到肚餓、吃不飽?節日過度進食,他日能否把食慾調節回來?其實,主宰食慾的是身體釋放的荷爾蒙,了解其運作原理,就懂得調節食慾的竅門了。
撰文:醫善同行醫學顧問、註冊營養師林詩敏
身體有數個機制調節食慾。第一,胃部在接近完成消化食物後,會釋放「飢餓素」(Ghrelin),給予需要進食的訊號至腦下垂體;第二,身體為提供足夠能量,胰島素(Insulin)會將肝臟和血液中的醣份轉化為能量,當耗盡醣份,血醣下降至低水平時,亦會產生食慾;而當進食大量高脂和高糖食物,身體會釋放令人喜悅的多巴胺(Dopamine),也會產生想食的感覺。
長輩常說「越食得多,越易肚餓」,某程度上有其根據。除上文所述,經常高脂高糖飲食的人士,身體會依賴進食來釋放多巴胺從而得到歡愉,就更有食慾;另外,在進食時,胃部會釋放另一種相對於「飢餓素」的荷爾蒙(「瘦素」,Leptin),給予飽足訊息,但無節制地進食高脂高糖食物,就會打亂此機制,「唔識飽」,自然更易有肚餓感。
衡量食慾高低與進食多寡的關係,我們可以用飢餓量表(Hunger Scale)判斷,1分為最餓,10分為最飽。如果食到「十成飽」、「頂哂角」的10分,你會感到胃脹、胃痛、反胃等生病般的不適(大家常說「食到撐大個胃」,其實不會);至於最被推崇的「七分飽」的7分,根據量表,你會感到飽腹,再食會有不適感覺。最理想的狀態,應為3-6分的「開始有想食」至6分的「輕微飽腹」。
控制食慾的關鍵,可以從維持血糖水平、減慢胃部釋放飢餓素等方向,針對改變飲食和生活習慣。飲食方面,應以攝取足夠蛋白質為優先,因為消化蛋白質的時間較長,能減低胃部排空而釋放飢餓素,並有助腸臟釋放Peptide Tyrosine(PYY)及Glucagon-like Peptide 1(GLP-1)兩種食慾激素,抑制食慾及減慢胃部排空食物。
除了蛋白質,五穀類食物帶來的碳水化合物也是每日所需。選擇複合性五穀類食物,例如紅米飯、燕麥、麥包、粗糧、淮山,相較進食單醣或雙醣類食物如糖果、朱古力、檸檬茶、白麵包等,被身體消化及吸收的時間也較長,能延遲產生肚餓感。
此外,含豐富水溶性纖維的食物,例如麥皮、豆類、果肉、根莖類食物,能夠吸收水份,使其停留胃部時間更長,同樣有助延長消化時間。
高脂飲食習慣會影響身體依賴多巴胺,不過適量的脂肪類食物,例如牛油果、亞麻籽,又或以橄欖油煮食,也有助延長身體消化及吸收食物的時間,減慢飢餓素的產生。
生活習慣方面,保持充足睡眠原來也是控制食慾的良方。美國疾控中心就建議,成年人每日應睡7小時,較能控制食慾。此外,在進食時,保持專心一致、不受手機或其他事情打擾,慢慢有序地用膳,每餐進食最少30分鐘,每口咀嚼30-40下,在科學上其實也有助產生果腹感。
以上是控制食慾的基本原則及背後的科學理念,下次會繼續深入淺出,分享一些坊間「低食慾養成法」的效用及相關建議。